FAANG 面試準備經驗與建議(一)

Arthur Lin
10 min readOct 19, 2022

前言:

拿到 Google & Amazon Offer 的面試之旅(一)

拿到 Google & Amazon Offer 的面試之旅(二)

這篇文章算是前兩篇面試介紹的後續,前面只講了面試經驗,這篇回頭來聚焦在最多人問過我的 Leetcode 練習上面,如果這方面你已經足夠,也可以選擇置底看下一篇聊模擬面試的續集。

那就開始吧!

到底需要怎樣的實力,才有機會通過一線公司的面試?如果不是從小打演算法競賽的人,有機會上嗎?要練習多久?要怎樣練習?面試的注意事項有哪些?還有最常見的問題就是

Leetcode 到底該刷到多少才夠啊?

相信這是很多人的疑問,並且去網路上會看到各種各樣不同的答案,有人好像說的很簡單,有人說的很難,這邊文章就用我自己查到的各家資訊,還有自身面試經驗來統整一下,讓大家有一個更明確的認知。

很多人會被那些頂尖天才選手的成長故事嚇到,什麼國小就會寫 c++,國中自己架網站賺了多少,高中拿了幾個奧賽獎牌… 等等。那跟這些人累積幾十年的天份加努力,自己永遠不可能追得上,那不如放棄吧。

但你可以想想,這樣的人一年才幾個?台灣給你算 10 個很多了,世界百大資工系加起來,給你算 1000 好了,但大公司們,光 Google 就有數十萬的員工,其他一線大公司也都算進來的話,數百萬的頂尖大公司員工裡,這種神人的佔比也沒多少,剩下的絕大多數人,也就是跟你我一樣的凡人而已。

所以,FAANG 面試的題目難度與題型廣度,其實遠遠沒有到頂尖競賽的那種誇張等級,而且差距非常非常遠。也就是說,你其實僅需在一個非常有限的範圍內,將題目做到熟練就可以。要比喻的話,假如頂尖競賽要會的是整個數學系學士班的知識,那 FAANG 面試的難度,頂多就是大學入學測驗的數學考試,而且依據運氣可能每次錄取標準會在 70~90 分浮動。因此你的準備範圍就是高中三年那些東西,例如什麼三角函數、指對數、機率、幾何… 等等,非常固定。不管你從幾歲開始學習,只要能唸完那幾本書,熟練那些題目即可。並非一定要很年輕加上絕頂聰明才有機會。

另外還有一個特點,由於你會經過大約 4~5 輪的面試,每個面試官會從公司的超大題庫中,選他自己覺得有意義的考題。而大多數考官其實也不會去挑那些特別刁鑽困難的題目,再者,若只有一輪表現不佳,如果其他幾輪表現不錯,且有一兩輪很突出(Strong Hire),仍然有機會。

因此你的目標,其實不是什麼 Hard 題都要秒解,而是穩定的 Medium 都能順利在 20 min 左右完成,最後加上運氣不太差,就有機會通過了。

所以 Leetcode 該練到哪?

我個人認為 CP 值最高的刷題數是 200~500 之間,分配上要涵蓋所有常見主題,且大多有很認真好好看懂各種思路與解法,不是拿到 AC 就算過了,常見主題可以參考我另一篇系列文。

演算法學習之-Leetcode-破關總指南(一)

當然正常人即使好好看懂一次,也一定過段時間會忘記特定題目的解法,但這沒關係,重要的是過程中基本核心概念有被一次次加強,直到內化成思維中很直覺的一部分,這樣的題數應該已經足夠了。也因此解法太特殊的題目其實意義不大,硬要背這些當然可以增加成功率,但時間利用價值低很多。

當然還是有例外,有一些經典套路,例如用雙指針在 Linked List 找環,空間複雜度可以做到 O(1),我覺得這沒看過真的太難憑空想到了,但不少人面試時遇到過類似的變化題

至於題目難度,一般取決於三個方向

  1. 基礎知識的要求
  2. 觀察力與巧思
  3. 實作的複雜程度

第一點來說,透過有系統的分章節學習,就可以掌握,報名任何一門不太差的線上演算法課,或者透過較有系統整理的免費教材,都能學會。

第二點是最困難的,需要透過大量的練習,才能慢慢掌握,靠上面提到的 Leetcode 刷題數量與搭配適當的 Weekly Contest 挑戰來達到

第三點則是熟練度的問題,一樣要透過練習,較難的題目實作很複雜,一般建議常見題型練一套熟練的寫法當模板,才不會讓你在細節上浪費太多時間。例如 Dijkstra、Binary Search、Sliding Window、在 2D Array 上做 Graph Traversal、… 等等做法都很多,找一個你最舒服的寫法練熟很重要。

一般來說 Easy 題目通常三者都不要求,或只要求 1 的能力,也就是你只要有掌握各個基本資料結構與演算法,通常都能很快看出他在考哪一個知識點,並簡單的實作出來,這也是我覺得無論有沒有打算面試大公司,都該具備的基礎能力。

Medium 則通常有兩種要求,但也不會到太難,可能是稍難一點的概念的基本題,或看似複雜,但透過一些轉換後,會發現等同於某個簡單演算法或常見技巧,再或者是雖容易想到,但實作偏複雜。這邊是頂尖大公司面試的主要題庫。

Hard 則可能三種要求都有,首先第一眼會不容易看出方向,需要多觀察幾個例子,嘗試不同思路,經過幾次轉換後才會成為你看過的套路,找到後也可能仍然不好實作,要在時限內解決需要非常非常熟練才行。

以 FAANG 公司的面試來說,普遍與平均的難度,其實只落在 Medium,但必須要求一題在 15~20min 內解決,而且要在沒有 IDE 與 compiler 可用的情形下,一邊流暢的敘述想法與每個步驟,並能給出正確無誤、最高效且 bug free 的 code。

因此在基本功都到一定程度後,與其鑽研過難的 Hard 題,不如把時間投入到直接真人模擬練習的價值會更高。

附註:其實 Leetcode 的難度標籤做的並不好,有時不能正確反應題目的難度,想找更有系統化的分類難度的方法,可以參考這篇的介紹,但先當作一個簡單的標準還是能用啦。

Leetcode Weekly Contest 打到第幾名才夠?

很多人會用 Contest 名次來證明自己,或當成一個實力的指標,其實還算有道理,但小心不要過度。

我自己覺得 Weekly Contest Rank 的目標是能進到 2000 名以內就可以了,能到 500~1000 名內更穩些,但不一定需要。大約是穩定解完前三題 (一般是 Easy、偏簡單的 Medium、偏難的 Medium),而第四題 Hard 賽中做不出來不要緊,賽後看一些提示並慢慢花時間還是能做的出來即可。

由於週賽的難度起伏很大,如果有累積打比賽一段時間的話,你的帳號會得到一個更準確的分數,叫做 Contest Rating,這是經由滿成熟的統計算法,用你每一場比賽的成果,去算出你目前實力的絕對數值,一般面試大公司,會建議達到 2000 分以上,2300 大概算極限,再更多反而不一定好了,可以看下面介紹。

首先,檢驗一下你現在是否適合打 Contest

如果你發現你打 contest 都只能做出前兩題,我會建議先回去分章結的熟練各種題型,不用急着每週參賽。前兩題一般都不太困難,從第三題開始才有顯著的難度斷層。

接下來分成三個階段

第一階段:核心能力達標

用意在測驗自己是否能在不知題目類型,且有時限壓力的情況下順利做出正解。這個階段目標就是練到大多時候可以順利在 1.5 hr 內寫完前三題,中間有些錯誤 Submit 也沒關係,第四題也先不管他。另外第三題難度飄動比較大,有時候甚至逼近或超過 Hard,如果遇到就算了,先不用一定非做出來不可。

第二階段:追求速度與穩定度

這邊開始,練習的目標是速度與穩定度

  1. 快速把想法轉換成 code 實作出來(越快名次越好)
  2. 一次送出 submit 就正確(不然錯一次會被扣 5 分鐘,對名次很傷)

這些訓練對面試還是很有價值的,實作速度夠快,可以幫你多爭取一點思考時間,以 Google 來說,45 分鐘平均會問大約 2 題 Medium。等於你一題只有 20 分鐘左右,扣掉聽題目、溝通解釋、尋找解題方向等等,真正打 code 的時間可能僅剩 10~15 分鐘,如果中間想法卡住可能就剩 5~10 分鐘,能不能寫出來就是考驗實作速度了。

而一次 Submit 就要正確則是訓練思維的縝密程度,邏輯是否完全正確無誤,還有能否把 Corner Case 都考慮乾淨,這也是 FAANG 面試會看的一環,看面試者能否自行發現各種可能的細小 Bug,而不是等面試官提示才發現。

最終目標是練到 1 hr 寫完前三題,總錯誤儘量在一次以內(亦即整場最多被罰 5 分鐘),至於第四題可能還是來不及做完,但賽後花個一小時有辦法搞定。如果能到這邊,面試準備其實已經非常充足了。

第三階段:邁向極限(但面試不需要)

到這邊,是 rank 500 內,rating 在 2300 以上的世界,幾乎在拼速度的極限了,儘可能要在 10~20 分鐘內掃完前 3 題,剩下時間儘可能快速完成第 4 題,但到了這階段,為了提升速度,測試資料小的題目一定都是用暴力解快速過,而不是思考最佳做法,難題也有時會靠已經事先寫好的模板或特殊資料結構去偷時間,變數名稱通常也是隨便亂取,c++ 使用者更是習慣 define 一堆只有自己看的懂的縮寫來加速(除非你是世界頂尖玩家,順順寫最佳解也能秒殺),但這些行為在面試時反而是大扣分的!

所以以面試準備來說,建議是最多練習到第二階段就好了,不用繼續執著下去要衝高名次,否則有時會適得其反。

面試中更重要的事

面試時,更注重流暢的解釋思考過程,並找到最佳解,尤其空間複雜度的最優化很容易被忽略,很多 Easy 題,若要追到空間最佳都有很多的知識隱藏在裡面,這些若能注意到,面試時都很加分。然後使用有意義的命名,適度的拆分 Function 與 Class ,避免全域變數,減少副作用等等基本工程師的素養,也同樣都會幫你加分。這些都是打 contest 時不會去注意的。

舉個例子:733. Flood Fill (Easy)

應該是很經典的 Graph 基本題,常見的兩種做法 DFS 與 BFS 時間複雜度是一樣的,但 BFS 的空間複雜度卻非常有趣,到底是 O(N*M)、O(min(N,M)) 還是 O(max(N,M)) ?你會發現衆說紛紜,大多寫這個題目教學的網路文章甚至課程也都避而不談這件事,或是用直覺的想當然爾但其實解釋方式是錯誤的,有興趣深究的人,可以看這篇的精彩討論。

當然以這題來說,面試可能不會真的有時間追到這麼深,但用這個例子只是告訴大家,很多以為簡單的題目,背後都藏了無數的 follow up 可以追問下去,如果你可以想到並解釋的很清楚,一定是大加分。然後上面這題的類似題 200 Number of Islands 甚至還有 Union Find 的做法,如果你也能提到,也會是加分點。但這些面向拼 Contest 排名時一般不會去想,看到就是不囉唆 Graph DFS 模板直接無腦貼上去改一改就送出,所以要提醒自己:

排名不是一切,回歸基本功的扎實練習更重要

另外有關大量背題的準備方式,以前看一些論壇說會去背題目再當場演戲假裝沒看過,但我覺得這實在太難了,要麼是某種程度的背題天才,再不然就是運氣夠好剛好抽到最近練過得題目,總之是個非常不實際的做法。

刷題數量的提升遠不如質的提升有意義

把 1 題 Easy 或 Medium 題裡裡外外各種做法比較都好好研究透徹,比寫 10 題但都用相同思路速刷有意義。

如果你到此為止已經準備的很不錯了,就可以進入最終階段了,下一篇來聊聊實戰練習與一些好用的其他資源!

FAANG 面試準備經驗與建議(二) — 模擬面試與資源介紹

--

--

Arthur Lin

Google 軟體工程師,AppWorks School 前導師。對於程式和教育充滿熱情,看到學生的成長是一種無比的喜悅。樂於接受挑戰,將複雜的知識整理成清晰易懂的樣貌並分享出來,是我最喜歡的成長方式。